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抗体
结构
抗体以一个或者多个 Y 字形单体存在,每个 Y 字形单体由 4 条多肽链组成,包含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轻链和重链是根据它们的分子量大小来命名的。Y 字形结构的**是可变区,为抗原结合部位。
任何一个抗体的轻链都可以分为κ或λ型(基于小分子多肽结构上的差异),每一个抗体的重链则决定了它的类或型。
每个重链有两个区:恒定区和可变区。所有同一型的抗体其恒定区都是相同的,不同型的抗体之间则存在差异。
不同 B 细胞产生的抗体 其重链的可变区不同,但同一种 B 细胞或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其可变区则是相同的,每一个重链的可变区都是大约 110 个氨基酸长度,并组 成一个单独的 Ig 结构域。
哺乳动物只有两种轻链:λ型和κ型,每条轻链有两个前后相连的结构域:一个恒定区和一个可变区。轻链的长度大约为 211~217 个氨基酸, 每个抗体包含的两条轻链总是相同的,对哺乳动物来说每一个抗体中的轻链只有一个型:κ或λ型。
评价指标
抗体效价
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
抗体效价测定是根据大分子颗粒抗原于其相应的抗体相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医学称为凝集反应,一般均以标准抗原测定免疫血清或患者血清中抗体的效价。
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受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一种抗原能否引发抗体反应,一方面取决于抗原分子表面有无特异性的化学结构---抗原决定簇,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有无相应的免疫活性细胞。当上述两个条件具备时,抗原进入机体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抗体效价逐步上升,达到高峰后,能维持一短暂的时期,以后又逐渐下降,但当第二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抗体的上升较前次为快, 高峰时的效价也比前次为高。抗体持续的时间也较长,此也称为再次反应。
抗原、抗体在合适的浓度和比例条件下,抗原和其相应的抗体在有固相支持的液相环境中各自发生扩散。分子双向扩散接触时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反应。抗体的效价即时指与固定浓度的抗原发生沉淀反应时所需的**小抗体浓度。 后面的数值越大说明抗体越强!
从免疫细胞化学角度来说,抗体效价是指抗体在保持其**佳特异性染色,并且具备**小背景染色条件下的**高稀释倍数。抗体效价代表了参与抗原-抗体反应体系中抗体的**数量。
抗体亲和力
抗体亲和力指抗体的抗原结合簇同抗原的抗原决定簇的结合强度。通常以半抗原及其相对的抗体作试料,用平衡透析法进行检定。抗体亲和力由抗体(Ab)与半抗原(H)所形成复合物(Ab•H)的解离平衡常数表示:
K={Ab•H}/{Ab}{H} ,单位是升/克分子。
亲和力常数K越高,抗体结合半抗原的能力越强。抗体亲和力取决于抗体对位与所作用抗原表位之间的配合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吻合的密切程度以及带电基团与疏水基团的分布等)。
由于传统方法制出抗血清中的抗体是含有许多不同亲和力抗体组分的混合物,故对其只能测出抗血清对某一半抗原的平均亲和力,而对大分子蛋白质抗原,由于存在多个抗原决定簇,只能测出抗血清中抗体对抗原分子上全部决定簇的反应能力,称之为亲合力或活度。
抗体滴度
抗体滴度用来衡量某种抗体识别特定抗原决定部位所需要的**低浓度(也即**大稀释度)。
一般表示为:仍能产生阳性结果的**大稀释度。通常通过ELISA方法来检测抗原滴度用来衡量某种抗体识别特定抗原决定部位所需要的**低浓度(也即**大稀释度)。
S/P值,S/N值
S代表sample样本,P代表positive阳性对照,N代表negative阴性对照,也就是检测过程中样本的OD值与阳性对照平均值,或者与阴性对照平均值的比值即为S/P或者S/N值,具体数据分析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他指标
抗体阳转率是评价疫苗效果的重要指标,这是经过人群试验得来的。
阳性率,超过判断点的样本占整体样本的百分比,参考意义不大。
离散度,代表抗体的整齐度,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再乘以100,越小越好,进口ELISA试剂盒的检测分析这个比较重要。
Copyright©2025 Sd-landoff.com
山东蓝道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